| 让绿水青山成老百姓幸福靠山 | |
|
|
|
| 浏览次数: | |
|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谆谆寄语发人深省,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前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推动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惠民、利民、富民成效持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群众生活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环节。 要以系统治理为纲,提升整体保护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治理为例,最初当地仅是就水治水,发现迟迟不见效;而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考量后,治沙效果明显改观。因此,要以系统的观点去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同时,将生态保护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机衔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想境界。 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将生态保护成效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常态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同时,设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对在生态保护中作出贡献的农村地区给予合理补偿,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根基。 要以产业转型为径,激活生态经济动能。依托乡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曾是个藏在大巴山深处、不为人知的小茶乡。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蒋家坪村,他深刻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山村之变映射思想伟力,蒋家坪村新建起高效密植茶园、改造老茶园,不仅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村民的增收之路也越走越宽。人们深切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便是守好生存之基、发展之源,这既是看得见的民生福祉,更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长远之计。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定能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史诗,让老百姓都能在生态福祉中感受幸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共享美好生活。 来源:农民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