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背后竟是虚假消防检测报告掩盖隐患 数字检察出手破除业界“潜规则”
一场火灾的背后,竟是虚假消防检测报告在掩盖隐患,而此类违法现象竟成了业界“潜规则”——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火灾事故案的过程中,这一线索刺痛了检察官。
今年4月,临平区检察院对该火灾事故中的责任人员提起公诉。检察官调查发现,消防设施未起效是火灾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而该场所的《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报告》竟是假的。出具该份报告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确实存在,但承接该业务的检测员在收取了1500元服务费后,未经过实地检测就出具报告,帮助该场所在验收环节蒙混过关。
这一线索引起检察官的警惕,并将目光集中到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这一特殊的中介组织上。检察官走访调查了解到,自2019年消防执法改革将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改为注册备案以来,全省从业机构从100多家激增至近700家。“机构数量激增、鱼龙混杂,行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利益驱使下,低价恶性竞争、注册工程师挂证、出具虚假报告等乱象滋生,使得安全评价流于形式,埋下隐患。”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处长黄剑表示,此类违规违法行为确实并非个例。
揪出违规违法机构,特别是出具虚假消防检测报告的机构,需要司法机关与行政部门共同发力。为此,临平区检察院在杭州市检察院的指导下着手研发构建数字监督模型,消除部门间的信息差,破除监管盲区。
最终,检察官梳理出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多种异常情形,如被行政处罚后更名“换马甲”经营、检测费用低于实地检测成本、接受委托出具报告时间过短等,据此确定异常机构的排查规则,形成异常机构数据库,再根据司法解释中构成犯罪的情形,从上述数据库中找出监督线索。
“消防中介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类案监督模型”在浙江省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上建成后,汇集了全省数据51万余条,精准排查出异常机构479家,刑事、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线索500余条,覆盖全省11个地市。
根据办案发现的问题以及数字监督模型排查出的线索,在省、市检察院的指导支持下,临平区检察院围绕强化问题源头治理、共同推进社会消防技术服务行业有序发展等方面提出治理建议。
5月底,省检察院向省消防救援总队送达2023年“一号检察建议”,“蓝光”专项行动正式展开。在这场针对消防技术服务行业的联动治理中,刑事打击和行业治理双管齐下,监督模型的数字化规则被转化为消防部门监管预警规则,在协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省消防救援总队回函,自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共发现问题195处,办理行政处罚145起,查处不具备从业条件或违规从业的机构61家,其中4家涉嫌犯罪的机构被移送司法处理。
来源:平安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