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合作经济研究

多跨协同 全域联动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推进现代农资经营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市供销社 发布时间: 2023-09-11 15:27:13 浏览次数: 【字体:

供销合作社是农资流通的主力军,推进现代农资经营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责任重大。近年来,浙江省构建了由供销合作社主导、龙头企业牵引、各类农资经营服务主体联合合作的现代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创新开展“绿色农资”经营服务。全省供销合作社投资的农资企业105家、经营网点6100个、农资配送中心212个、农资仓库51万平方米,年销售化肥超720万吨。

从“门店供应”到“智慧直供”

推进农资流通向现代物流跨越发展

构建现代农资物流配送新体系。优化全省农资仓储物流布局,建设粮食生产大县重要农资区域物流中心。探索发展智慧农资物流,运用数字技术对货源管理、运输装卸、仓储设施等改造升级,提高仓储、调运、分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农资企业对规模种植户“一对一”“点对点”直供。全省推广产业农合联定制、科研机构研发、农业农村部门登记备案、农资企业生产配送的配方肥直供新模式,基本形成1小时农资配送服务圈。

筑牢分级储备应急畅供新屏障。按照集中管理、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原则,建立重要农资商品省市县分级储备机制,优化储备结构和规模,适时保供保畅。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重点农资保供企业94家,化肥储备完成率100%。其中,浙农集团、惠多利等社有企业承担全省国家、省、市、县四级化肥储备任务32万吨。

释放流通市场动态投放新活力。倡导农资流通行业自律,叠加农资储备动态投放辐射效应,防止囤积居奇,维护农资流通顺畅和农民合法权益。全省社有企业农资流通基本实现在线化、数字化、可视化,年销售化肥约占省内市场的70%。

从“单兵作战”到“多跨协同”

推进农资经营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

放大农资经营服务格局和合作特色。全省强化“一盘棋”融合发展、一体化推动供给,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形成“省级龙头企业+市县‘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农事服务中心+产业农合联+新型庄稼医院”,覆盖城乡、运转高效、安全低碳的一体化现代农资经营网络。建成市县“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13个、农事服务中心374个、产业农合联394家、新型庄稼医院535家。

提升农资经营服务内涵和共富成色。创新农资服务方式,拓展测土配方、种子种苗培育、统防统治、农机经营与作业、土壤改良与修复等服务,推广定制式、“保姆式”“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发展飞防服务,推动肥药网格化配制、精准化使用、集约化统施,植保无人机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进行飞防作业。农资企业参与生产托管和现代农业园区、美丽田园、未来乡村等建设。全省供销合作社社会化服务面积超1200万亩次/年。

担好“绿色农资”服务职责和专业角色。实施《“绿色供销”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进农资产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供智能配肥、良种良法等专业服务,推广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等绿色技术。浙农集团、浙江农商学院等联合开展农资经营服务标准化项目的研究与建设。

从“点状做大”到“链型共生”

推进农资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全省域打造服务型龙头企业。省级农资企业突出优质服务供给、农业科技投入和数字化创新驱动,提高市场占有率、行业竞争力和服务带动力。省市县农资公司联合组建区域一体化农资企业,打造现代农业服务生态圈,破解农资行业同质竞争严重、经营主体分散、服务能力偏弱等问题。浙农集团增强重要农资商品自给能力,实现年产新型肥料70万吨。到2025年,全省培育小而优、特而专的区域性农资骨干企业20家以上。

全链条集成新型农资“链长”。省、市、县农资企业跨层级跨区域合作,通过联合建设、品牌授权、管理输出、交叉持股等方式,打造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成长服务链,形成农资服务全链条合作共赢新模式,催生一批新型农资“链长”。浙农嘉善“未来农场”项目,亩均用肥减少15%、降碳20%、节水50%,增产超50公斤。台州农资公司建成全省首家商业化天敌工厂,推出“以螨治螨”的天敌生物防治技术,一个生长季亩均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0%。

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农资人才。将农资人才纳入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和农业“双强”高精尖缺人才库。吸引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到农资行业就业,农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农资企业之间有序流动。实施农资人才“千百提升计划”,培养千名新型农资技术实用型人才、百名农资骨干企业负责人。

从“信息不对称”到“整体智治”

推进农资服务监管向数字化升级迭代

提升数字场景创新先发度。推进数字农资建设,升级迭代“浙农服”应用,建设“智慧农资”和“智慧流通”两大场景,提供农产品、农资、农机、农技、劳务、物流、贷款、保险、农事气象、补贴申请等全目录、小切口涉农服务,促进生产、供销、信用等服务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形成服务协同、监管高效、整体智治格局。目前,“浙农服”已注册6万人次、农业产业经营主体1200家,农产品和农资交易3亿元。

提升“肥药两用”监管链接度。社有农资企业推动供给端“配方肥替代平衡肥”行动,根据农作物品种和生产地土壤,开发茭白、水稻、竹笋、杨梅等20余种作物专用肥。全省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达43%,农药用量较2020年减少1000吨。社有农资企业普及农资店刷脸、扫码等农资数字化购销技术,实现肥药实名制购买全记录、流程可追溯;低毒农药销售占比超96%。

提升农资废弃物回收支撑度。数字化助力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的工作机制,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回收站点的“快速路”。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