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十九大精神学习

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1-12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重点,从群众生活入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足功夫

普法工作不只是以通俗的语言向公民解读法律的内涵,更需要在法治实践全过程同社会公众保持良性互动。每一个个案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法律权威的最佳证明

行走在北京西长安街,法治漫画和法律故事文化墙随处可见;在湖北恩施,公安机关将反诈知识与传统民歌结合,群众喜闻乐见;辽宁搭建说事、议事、调事平台,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来自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成为全国普法工作的生动缩影。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7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我国“七五”普法实施完成,“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全面实行,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个百分点。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壮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对“八五”普法作出全面部署,成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夯实全面依法治国根基的重要举措。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七五”普法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做到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八五”普法规划特别强调,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形成法治需求与普法供给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力量。普法是最应该接地气的,落实好“八五”普法规划,就要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普法重点,从群众生活入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在实时普法、公益普法、精准普法上下足功夫。

普法工作不只是以通俗的语言向公民解读法律的内涵,更需要在法治实践全过程同社会公众保持良性互动。每一个个案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法律权威的最佳证明。如果通过正常程序得不到公平正义,群众对法治就会不信任、不放心。要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只要诉求合理合法,就能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公道。“八五”普法规划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当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照进现实,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治精神就会深入人心。

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尊崇法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展好新形势下法治宣传教育,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到全民普法工作全过程,落实到“八五”普法工作各方面,让法治信仰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终审:平台超管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