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合作经济研究

一只“领头雁” 带活一个村

发布时间: 2024-03-21 14:39:44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浙江省委召开的“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提出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做强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书记这只“领头雁”很关键,否则再好的政策支撑,缺乏有力的带头人,落地时也会大打折扣。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不只是全国的经济强县,乡村发展亦是可圈可点,当地探索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还承担着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去年,该区再次交出高分报表: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53万元,21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359.50万元,两项数据均位于全省前列。

记者发现,在柯桥,但凡发展有声有色,或者近些年大步迈进的村庄,带头人身上往往具备一些共性:不仅有“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村庄的资源,把“长板”拉得更长,培植独特竞争力,还懂得“打算盘”,利用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内外各方力量,共享发展成果。最近,记者专门采访了“鉴湖领雁”队伍中几位“金牌书记”,一睹他们的治村计与发展经。

重新“擦亮”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村庄要发展,首先手里要有资源。然而,很多村党支部书记困惑不已:自个儿村最清楚不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属平平无奇,既无名川大山,也无名胜古迹,更无名人志士,当从何入手?任利成回村时,就花了好阵子,细细琢磨从小长大的村庄。

这个村名叫合心村,地处平水镇的山谷之中,周边千亩翠绿竹林连成片,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可过去,村庄满山竹林无人问津,村民满身手艺又难以施展,为谋生路,人越走越多,“合心”成了“空心”。任利成就是在如此情境下,于2017年上任村书记。

发展何种产业?大家想法一致:卖风景,依托自然风光打造写生基地。做广告不现实,任利成想到了自我营销——身着古装、头戴斗笠、肩披蓑衣,任利成化身“任公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写真视频,果然迅速走红。再加上那几年,村里连续举办登山节,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了关注度和人流量后,村里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潜下心做产业。

任利成将目光聚焦在6000多亩的毛竹林资源,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由村集体成立强村公司,一边对接企业卖竹子,一边安排村里的能工巧匠,把竹子加工成竹篱笆、竹篮子、竹果盘等,村里统一派单、统一销售,还冠以“任公子”品牌,一套操作下来,这些精美的竹制品颇受消费者欢迎。

去年,合心村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趁热打铁,村里又利用原来废弃的老茶园,开发高山特色的“合心茶”,还建起了宋韵写生基地,今年规划再建一个写生生活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同样做活竹山的还有王坛镇的新联村,党支部书记董良是名“85后”,头脑活、干劲足,组建起毛竹砍伐队,还引入网红主播成立“孵化基地”。人气渐旺后,一系列项目紧跟其后:建生态美食基地、摆生态摊位……好风景正在这里加速变成“好钱景”。

激活“在地”力量

一个产业到了新发展阶段,农村分散的资源要素亟须进一步聚合,但与此同时,又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实现共富。在这方面,当过老师、创过业的金丰村党支部书记任雪松经验丰富,颇具章法。

金丰村位于绍兴南部山区,作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地,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这里的人还善种香榧,可近些年,周边地区香榧越种越多,反倒让本地古榧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任雪松不认输,将废弃的汽配厂改建成稽东香榧品牌管理中心,集加工、包装、销售、仓储、物流、研发于一体,同时开发香榧研学课程,让山林资源和美丽乡村珠联璧合。

香榧是季节性产品,一般9月开采,春节后基本落市。如今,香榧味的月饼、巧克力、艾饺、粽子等创新性产品层出不穷,完全不缺订单。此外,香榧壳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了精油和香氛,每年可加工利用1500吨。

任雪松还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乡村振兴合伙人。他牵头通过党建联建,让村里创办起“田间小味”和“一桌土菜”两个共富工坊。顾名思义,前者主打蔬菜订单收购,各处闲置土地尽数被利用起来,后者主营特色农家菜,村里派单、百姓接单,收益挺可观。

任雪松做足山里文章,安昌街道安华村党委书记寿新灿则锁定水乡味道。春节前的一个多月里,该村香肠共富工坊内热火朝天。一起忙活的村民有10多人,都是制作腊肠的行家里手,工资每小时20元,每天可出产600公斤腊肠。

“这里的价值就在于既能把握品质,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寿新灿领着记者参观新改建的工坊,“这一幢为标准化制作基地,产品上市后,统一打‘安华香肠’标签,在直播平台上很畅销。另一幢就是酱制品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最多可同时接待300名游客。”

据了解,目前在柯桥共有170家共富工坊,有效带动了“在地”力量。去年这些工坊累计吸收农户就近就业8000余人次,带动村级增收约2400万元,构建了“党建联建、共享共促”发展格局。

善于借势借力

记者发现,在柯桥区,许多“金牌书记”很会算账,头脑活络思路广,遇到问题也不慌张,见山开路,遇水搭桥,短短几年便风生水起。

“90后”沈建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绿化行业工作,年薪近百万元,四年前回到老家湖塘街道兴华村当起了党总支书记。一次外出学习考察中,他发现,食用菌产业在当地是片空白。

满怀豪情壮志的沈建强开始了筑梦:缺资金,与街道的强村公司合作,争取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项目;缺技术,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引入菌稻轮作模式,既稳住了粮食,又增加了收入,还利于土壤改良;缺原料,就利用本土黄酒产业优势,将酒糟加入菌包,并就地取材,成本更低,特色更足。

试种才半年,20余亩的基地里,姬菇、猴头菇、羊肚菌、黄色金针菇等菌类越长越好,收入达到40万元。今年春节后,沈建强又开始选地方建菌包厂和粮油加工厂。他的计划是,等到模式成熟了、技术推开了,就让老百姓来认领“共富大棚”,村里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其拓宽销售渠道。

金融师出身的钱巍巍也在四年前回到家乡,在兰亭街道里木栅村成了“领头雁”。他运用专业知识积极招商引资,盘活老旧厂房、废弃茶园等闲置资产,加快产业和人才招引,仅三年时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就从2020年的160多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480万元。

“60后”韩国富也不甘示弱,年近花甲的他仍激情澎湃。担任村党委书记的十年间,马鞍街道亭山桥村的集体经济从42.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50万元。如今,村庄颜值与产值俱佳,东有宋酒窖、西有明码头,各种新业态你追我赶,到处迸发着勃勃生机。

还有杨汛桥街道的园里湖居,在“80后”书记周彪的经营下,曾经的问题村蝶变成优胜村,原本依靠物业出租的单一收入,现在三产融合全面开花。20年里,老百姓的收入翻了一倍多,村集体经济翻了整整十倍。

柯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晓东表示,柯桥始终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新时代“领雁工程”,制定发布“领雁指数”,扎实推进“双强双先”领雁计划,通过创设领雁擂台赛、实行导师帮带、实施后备人才“千人计划”、举办常态培训班等系列举措,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政治力、组织力、执行力、廉洁力,着力打造“鉴湖领雁”村社干部队伍品牌。

来源:农民日报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

  • 暂无资料